集安,一个有很多理由让你看看的地方
从丹东出发,沿着滨江路,一路风景一路歌,途径油菜花盛开的望江村,路过桃花盛开的宽甸河口,伴着鸭绿江景,驶入浑江奇观-------浑江第一湾,由此,江的美景转入山的旋转,一道道的盘山路,转过了这个弯又驶入那道弯,兜兜转转,直到看见山坳处黝黑帘子苫盖的人参,一片片地映入眼帘,集安就近了,一个被称为北方“江南小城”的历史名城。
集安的古
集安被称为世界历史名城,渊远流长。据记载,自从有人居住在这片土地,集安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,从春秋时期辽东郡,到秦汉开始在此居住的满族祖先靺鞨、失余,到后汉书记载的高句丽,兴旺发展至南北朝时期,后来,高句丽多次大败唐朝。集安自古土地肥沃,自清朝就吸引众多迁移人口,开垦土地,逐渐形成村落。1876年,清政府设立怀仁(后指桓仁)和通化两县,逐渐繁衍生息至今。
探寻先人的脚步,乘车前往长寿王陵,俗称将军坟。长寿王,是一位高寿的王,并由此得名。他在位70余年寿近百岁(394年—491年),在位年份413年至491年,长寿王名叫高巨连,是高句丽的第二十代国王。其墓地是方形阶坛石室墓,边长31.58米,高13.1米。阶坛7级,砌石22层,环周存11块倚护的巨石。据导游介绍,墓室内有两具石棺床。墓顶用整块巨石封顶,号称“东方金字塔”。石墓周围用巨大石条护着,据说一块就有10来吨重。
长寿王陵旁边还有陪陵,相互守护,彼此相望。
集安的“美食”
浸润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美食,让集安的美味与众不同,朝鲜火盆的民族特色、榆树皮冷面的无添加、当地冷水鱼的鲜美、还有早市上味道纯正的玉米......都会让人食欲大增,余味绵长
朝鲜火盆--------又称“高丽”火盆,将铜盆或铁盆放置到炭火上,将豆芽、猪肉、米肠、牛肉、豆腐、各类蔬菜等放在火盆中烧烤,是集安的特色美食。熟的慢的提前炒一炒,然后按照五花肉、豆腐、牛肉、米肠、豆芽和蔬菜等顺序由盆底依次放置火盆中,在炭火的炙烤下,撒入调料,稍微翻炒几下,一股股浓香味飘散开来,有肉迸发出的油渍蹦香味,有蔬菜的鲜香味,来一口火盆美食,唇齿留香,再配上小店自酿的米酒,那就是浓香美味与醇厚美酒最好的结合。
吃着香气浓郁的火盆美食,品着自酿米酒,再加上清爽可口、有韧劲有咬头的榆树皮冷面,那才叫吃出集安味道!
由当地朝鲜族人用榆树皮面和玉米面加工而成 的榆树皮冷面,如朝鲜冷面般粗细,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食用胶, 有淡淡的独特的榆树皮味道,凉爽清淡,汤汤水水,滑顺润喉,给人以纯美甘醇之感。
如果说集安的历史创造了火盆和榆树皮冷面两种古老美食,那么集安的地理地域则孕育了鲜美的冷水鱼。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,流经长白、临江、集安、宽甸、丹东等地汇入黄海,集安段鸭绿江属上游,水深流急,水温较低,呈碧绿色,盛产鱼类。在五女峰附近,我有幸品尝到由朝鲜引进的红鳟,这种鱼头小,嘴巴圆钝,体长而稍侧扁,生活在20度以下的泉水或冷水中的冷水鱼。在池中挑选一个活蹦乱跳的红鳟,当场烹制成一个味道鲜美的酱香红鳟,鲜美无比,红鳟肉多而刺少,营养十分丰富。
集安的“小桥流水”
集安地势属长白山余脉,连绵起伏的山脉环绕着小城,城南的鸭绿江水与群山相伴,山水之间,一条条小渠穿梭于集安小城,让集安静谧而安详,却又有些许的灵动和秀美。人们常说: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也许这就是集安可爱之处吧!
小桥和流水向来是描写江南风景的,而集安之所以被称为北方的“江南小城”,与城中的小桥、流水是分不开的。聪明的集安人,在小城道路两旁,挖掘出1米左右宽的小渠,并用石子或水泥筑底,每隔20-30米,在渠上建起高近1米的小桥,将人行路与马路巧妙地链接起来,清冽、纯净的鸭绿江水由小渠引入集安,潺潺的江水,环绕着小城,柔化了山的硬朗,增添“江南”的湿润。
集安的灵动不仅在小渠,在江水,更在勤劳、奋进的人们,在早市,早起的人们准备着丰盛的早餐,摘下新鲜的玉米、茄子和各类果实,等待人们去购买和品尝;傍晚健步的人们,统一着装,铿锵有力地行进在江边美景,与江景融于一体;白天道边清扫的人们,执着地纠结着道边的一个口香糖印记,一块刷洗不透亮的地面,正是这些灵动让古老的集安焕发出勃勃生机,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去感悟去体会去咂摸厚重而内涵丰富的集安。
今年夏天,我还想去集安!
西安美食早餐玉米饼
西安,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,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闻名遐迩,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。在众多西安美食中,早餐尤为丰富多彩,其中玉米饼作为一道地道的西安小吃,深受当地人喜爱,也成为了游客们体验西安饮食文化的必尝之选。
### 玉米饼的历史与起源
玉米饼在中国北方有着悠久的历史,尤其是在西安这样的古城,它不仅是民间传统食品,更是承载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记忆。虽然具体的起源时间难以考证,但可以肯定的是,随着玉米这种作物在明代传入中国后,聪明的西安人民便开始利用这一食材,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玉米面食,其中就包括了玉米饼。
### 制作工艺与风味特点
西安的玉米饼制作讲究简单而不失风味,通常以新鲜嫩玉米为原料,通过石磨研磨成糊状,保留了玉米原有的香甜与营养。制作时,将玉米糊摊在预热的平底锅上,小火慢煎,直至两面金黄酥脆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有的玉米饼还会加入葱花、花椒粉等调料提味,使得口感更加丰富多变。
### 早餐搭配的艺术
在西安,玉米饼很少单独作为早餐食用,它常常与其他传统小吃搭配,形成一顿丰盛的早餐。例如,搭配一碗热腾腾的红豆粥,既能暖胃又能补充能量;或是与酱牛肉、咸鸭蛋同食,咸香与甜润交织,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;还有爆腌小黄瓜或开胃萝卜片作为清爽的小菜,平衡油腻,提升整体的饮食体验。这样的组合不仅体现了西安人对食物搭配的智慧,也让早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### 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
玉米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还承载着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情感。在早市或街头巷尾,经常可以看到售卖玉米饼的小贩,他们用传统的手艺,传承着这份来自土地的味道,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质朴与温暖。同时,作为一种健康的粗粮食品,玉米饼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,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
### 结语
西安的早餐玉米饼,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、丰富的口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无论是对于当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,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味觉享受和文化体验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不妨放慢脚步,走进西安的早市,亲自品尝一下那外酥内软、香甜可口的玉米饼,让这份简单却充满温情的早餐,开启你美好的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