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内蒙奇葩风俗?

266 2024-12-26 08:23 西部乡村集市网

一、内蒙奇葩风俗?

饮食习俗:大量吸收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,牛羊肉、奶食品是主流食品,也是他们特别喜食和不可或缺的食品。“羊乌叉”(蒙语全羊席译名)手扒肉、炒米、奶茶、奶酪以及羊血肠,“古勒岱”等,都是风味食品。

衣着风格:由于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,他们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。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,也有绸缎、棉布衣面者。夏装多布类。长袍身端肥大,袖长,多红、黄、深蓝色。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。红、绿绸缎做腰带。

敬茶: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,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。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,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,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

敬神: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。据《蒙古风俗鉴》描述,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,“第一块祭天,第二块祭地、第三块供佛、第四块祭鬼,第五块给人,第六块祭山,第七块祭坟墓,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,第九块献给皇帝”。

选猎狗: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。因此,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——“台格”,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

二、内蒙的结婚风俗?

结婚日期,由喇嘛选择,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。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。结婚前几天,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,打扫或新搭蒙古包,备下美酒、烟、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、蒙古靴、马靴,通知亲友。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,紧靠长者(父母)的蒙古包,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,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。

  结婚那天,男家喜气洋洋,热火朝天,新郎在吉祥高兴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。一般是红锻结冠,或带"布里亚特"式的圆锥红缨帽,身着长袍,腰扎金黄宽带,脚登长靴,负弓带箭,腰间揣着哈达,显得十分威武英俊。媒人、伴郎也都穿上盛装。一切具备,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举起酒杯,唱起了娶亲歌。

  大意是:

  成吉思汗传下来的婚礼, 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,

  让我们在辽阔的草原上, 纵情歌唱,幸福万年长.

  歌毕,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,跨上骏马向女家奔驰而去。通常新郎等人快到女家时,女家的蒙古包紧闭着,佯装不知,闭门不纳;或是新娘的伴娘和亲友们,在门前作半圆形,好像拒娶的态势。这时一位德高望重、善于辞令的婚礼祝颂人走出来,向女家客气地说:今天是黄道吉日,我们是按婚约来娶亲的。女家还照旧堵着门,以蒙古民歌高声发问,请祝颂人用歌声作答。

  伴娘们先唱道--

  什么象征着洁白无暇? 什么标志着幸福荣华? 这样的礼物是什么? 你可把它带到姑娘的家?

  祝颂人答唱道--

  清晨是纯洁白净的鲜奶, 正午酿得更加甘甜, 晚上变成醇香的酥油, 这珍贵的礼品全都带来。

  伴娘们又唱道--

  千里草原上远近驰名, 奔腾飞跃神速如鹰, 为接娶美丽的姑娘, 你们可曾带它来临?

  祝颂人答唱道--

  成吉思汗圣主的马群里, 挑选的白玉色宝马驹, 驰骋蓝天云间的千里马, 现已牵引到这里

  祝颂人对答如流,伴娘无奈,才开门把新郎和迎亲队请进。

  新郎进屋后,先拜佛爷、火神,后向新娘父母献哈达、美酒等礼品,再向女家亲友呈鼻烟壶,并一一请安问好。岳父母以矫客来临,安为上座,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。宴时,先割羊肉一片祭祖,后敬新郎、新娘。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、高歌。礼毕,姑娘、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。阿拉善盟、伊克昭盟,"掰羊脖子骨",就别有情趣,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,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。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。科尔沁争夺"羊恩吐"(羊嘎拉哈、也叫羊拐)也很富有诗意。

 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。起程时刻快到时,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,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,腰扎宽阔的绿绸带,足蹬长统马靴,显得分外健美。在送亲的祝酒声中,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,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,互相诉说慈爱、感恩、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。

  这时,母亲常常边哭边唱,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,通常姑娘们代唱。父母唱完歌,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,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,登程出发。新娘总是姗姗而行,故意落在后面,走快了会被人笑话。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,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,互相追逐戏逗。

  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,先绕蒙古包走三圈。下马后,拿着马鞭,双双通过两堆旺火,表示爱情的纯洁、忠贞不渝,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、幸福、纯洁。新郎新娘先拜佛爷、灶神。拜灶时,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,新人并排跪在一起,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,以示男贵女贤;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,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,手携手,表示同心同德,永不分离。再拜父母、拜亲友,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,互呈鼻烟壶,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。

三、内蒙赤峰结婚风俗?

说下我参加过的赤峰的吧,早上在家里门会截门,得发红包的,谈不妥可不让进,主持人也去了,在家里会有些小节目,伴郎伴娘都参与的,之后到酒店,酒店也截门,还得谈红包,呵呵,一般典礼都是11:58

四、内蒙古风俗?

1.待客热情好客,献哈达,唱民族长调歌曲,跳蒙古舞。

2.民族特产有马奶酒,奶豆腐,牛肉干,,等等,还有很多地方美食。

3.民族文化方面,呼麦,马头琴,那达慕运动会的射箭,赛马,摔跤等。

4.信佛教和萨满教,八百年来一直祭拜着伟大的成吉思汗,

5.蒙古人淳朴,热情,直爽,仗义收到很多民族的仰慕,

6.主要生活方式有游牧生活和一部分农耕生活方式。

7,随着经济发展,社会进步,生活条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进入现代的科学放牧,科学种地,同时有的自己创业生产加工肉类产品,羊毛产品,奶食产品等多元化发展,与时俱进,收到党和领导的好评。

五、内蒙古特产风俗?

1.内蒙古特产:以牛羊肉、奶食品为主流食品,也是他们特别喜食和不可或缺的食品。“羊乌叉”(蒙语全羊席译名)手扒肉、炒米、奶茶、奶酪以及羊血肠,“古勒岱”等,都是风味食品。

内蒙古的风俗习惯:

1.

敬茶: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,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。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,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,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

2.

敬神: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。据《蒙古风俗鉴》描述,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,“第一块祭天,第二块祭地、第三块供佛、第四块祭鬼,第五块给人,第六块祭山,第七块祭坟墓,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,第九块献给皇帝”。

3.

选猎狗: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。因此,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——“台格”,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

六、内蒙初八风俗?

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。这天天气晴朗,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,天阴则年歉。

顺星

顺星又名祭星。正月初八晚上,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(即顺星),等天上星斗出齐后,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。祭星时,要在案头、灶台、门槛、锅台等处各放一盏“金灯”(黄灯花)并点燃,叫“散灯花儿”,有避除不祥之意。祭星结束后,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。

七、内蒙古地理与风俗?

内蒙古在祖国的北部边疆,风俗,豪爽,每夭喝着小酒,吃着大肉。

八、内蒙古通辽订婚风俗?

内蒙古通辽地区的订婚风俗如下:

求婚: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求婚,如果女方同意,双方父母再见面商谈具体的婚嫁事宜。

送订婚礼物:男方在订婚时需要向女方送一份礼物,通常是一头活羊或者羊皮、羊绒等。此外,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准备礼物,如衣服、酒、茶叶等。

宴请:在订婚期间,男方需要宴请女方的家人和媒人,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。

商定婚期:在订婚期间,双方家长会商定婚礼的日期,并确定婚礼的具体事宜。

订婚信物:在订婚时,男方会给女方戴上订婚戒指,或者赠送其他有意义的订婚信物。

以上是内蒙古通辽地区的一些订婚风俗,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
九、内蒙古有什么风俗?

草原盛会一那达幕:即游艺、联欢的意思,源于七百年前。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,说书献艺应有尽有,热闹非凡,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、摔跤、射箭。多在草原牛羊肥壮、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。

2、蒙古包: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,是游牧生活的产物。一般高七八尺,宽丈余,先用木杆、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,然后连成园仓式,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,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,晴启阴合,用以流通空气,吸收阳光,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,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。

3、祭敖包: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,敖包是在草原、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、土块、柳条等垒筑而成的。“敖包”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、道路、边界的标志,后成为祭祀山神、路神的地方。祭敖包多在7、8月份举行。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,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。在蒙古族人民心中,敖包是神圣的净地。

4、手扒羊肉: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“布和力麻哈”。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。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,挑选好的部位,(头蹄下水除外)白水下锅,原汁清煮。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,调味齐全,不加任何调味品,只要掌握清煮技术,就能做得美味可口。在食用时不用餐具,用手扒着吃。

5、蒙古族敬酒: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,美酒是食品之精华,五谷之结晶,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。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,托在洁白的哈达上,唱起感人的祝酒歌,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,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,能饮则饮,不能饮则品尝少许,然后将酒归还主人,万不可推推让让、拉拉扯扯,谢绝主人的敬酒,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,不愿交朋友、不能以诚相待。

内蒙古的饮食文化

蒙古族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,以羊肉、奶、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。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,以烤最为著名。崇尚丰满实在,注重原料的本味。特色美食有烤羊腿、全羊席、手抓羊肉、奶酪、马奶酒、莜麦面、资山熏鸡、肉干、哈达饼、蒙古馅饼、蜜麻叶、德兴元烧麦等。

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。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,是牛、马、羊、骆驼的奶制品。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,即牛、羊等牲畜的肉制品。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,按照蒙古族的习惯,白色表示纯洁、吉祥、崇高,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*礼遇。

蒙古族敬酒: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,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。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,托在哈达上,唱起祝酒歌,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,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,能饮则饮,不能饮则品尝少许,然后将酒归还主人,不可推让,谢绝主人的敬酒。

内蒙古的语言文化

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(内蒙古方言),包括①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、巴林、鄂尔多斯、科尔沁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。②巴尔虎-布里亚特方言,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、新巴尔虎、布里亚特等土语。③卫拉特方言,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、额鲁特、察哈尔土语。

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,各地不一致,东部地区(东四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)使用东北官话居多;中西部(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西部)使用晋语较多;阿拉善盟等受甘肃、宁夏影响较大,以兰银官话为主。

十、内蒙古商都文化风俗?

在商都县民俗文化展示区,蛋雕、剪纸、刺绣等各种文化艺术工作室林立在道路一旁。东路二人台传习所传出欢快的演唱声,演员们用声音和舞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近年来,东路二人台在保留《回关南》、《走西口》等传统曲目的同时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,创作了《好干部》、《黄土谣》等反映国家政策和时代变迁的经典剧目,并将演出从舞台搬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