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召公名言?
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
——召公 尚书·旅獒
二、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中“召公”的“召”的读音?
读Shào,没错。
1.古通“邵”,古邑名,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。
2.姓氏。
三、周公召公介绍?
召公,姓姬名奭,系文王“庶子”,周公之兄,官居太保。因其采邑在召地,位列三公,故称召公。又因他与周公旦夹辅成王,“作上公,为二伯”,又被称为召伯。在周初的政治历史舞台上,召公占有与周公同等重要的位置。因召公寿高德厚,执政时间长,历经文、武、成、康四代,对周王室所建功勋尤为卓著。凡武成王时期的克商战争,营建洛邑、征伐东夷等对开创和巩固西周政权,有决定意义的大事,召公都是参与者和策划者。同时,他还多次循行南国,是西周初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大法官。
周公,西周初人,姬姓,名旦,亦称文公、叔旦[1]。周武王弟,与吕尚同为西周开国元勋。以鲁公封于曲阜,留朝执政,长子伯禽就封。武王卒,成王幼,摄政。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不服,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。他率师东征,平定叛乱,灭奄(今山东曲阜东)后大举分封诸侯,营建成周洛邑(今河南洛阳)。又制礼作乐,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,主张 “明德慎罚”,以“礼”治国,奠定了“成康之治”的基础
四、召康公的读音?
shào kāng gōng
“召”的基本含义为召唤,如召集、召见;引申含义为召致,引来,如召祸、召人怨。
在日常使用中,“召”也常做动词,表示邀请。
“公”的基本含义为正直无私,为大家利益,如公正、公心;引申含义为共同的,大家承认的,如公理、公式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公”也用作于姓氏。
五、召公之政典故?
《毛诗正义》卷一之四〈国风·召南·甘棠〉~54~
毛诗序:「〈甘棠〉,美召伯也。召伯之教,明于南国。」诗曰:「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。蔽芾甘棠,勿剪勿败,召伯所?。蔽芾甘棠,勿剪勿拜,召伯所说。」
《史记》卷三十四〈燕召公世家〉~550~
召公之治西方,甚得兆民和。召公巡行乡邑,有棠树,决狱政事其下,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,无失职者。召公卒,而民人思召公之政,怀棠树不敢伐,哥咏之,作甘棠之诗。
《说苑》卷五〈贵德〉~27~
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,其犹赤子乎!饥者则食之,寒者则衣之;将之养之,育之长之;惟恐其不至于大也。诗曰:「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。」传曰: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,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。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,不欲变民事,故不入邑中,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,陜间之人皆得其所。是故后世思而歌诔之,善之,故言之;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;嗟叹之不足,故歌咏之。夫诗思然后积,积然后满,满然后发,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;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,甘棠之不伐也,政教恶乎不行!孔子曰:「吾于甘棠,见宗庙之敬也。」甚尊其人,必敬其位,顺安万物,古圣之道几哉!
《孔子家语》卷第二〈好生第十〉~2~
孔子常自筮其卦,得贲焉,愀然有不平之状。子张进曰:「师闻卜者得贲卦,吉也,而夫子之色有不平,何也?」孔子对曰:「以其离耶!在周易,山下有火谓之贲,非正色之卦也。夫质也黑白宜正焉,今得贲,非吾兆也。吾闻丹漆不文,白玉不雕,何也?质有馀不受饰故也。」孔子曰:「吾于甘棠,见宗庙之敬甚矣,思其人必爱其树,尊其人必敬其位,道也。」
简释
棠树政:咏官吏治理有方,政绩卓著。唐许浑《郡斋夜坐寄旧乡二侄》:“三月已乘棠树政,二年空负竹林期。”
六、召公姬奭读音?
shào gōng jī shì
“公”,普通话读音为gōng。“公”的基本含义为正直无私,为大家利益,如公正、公心;引申含义为共同的,大家承认的,如公理、公式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公”也用作于姓氏。
七、周公为什么要杀召公?
成王没杀召公,杀的是管叔鲜、蔡叔度、武庚。
其实杀他们三个的也不是成王,而是成王的叔叔鲁周公。
成王继位时,尚在襁褓,鲁周公便以叔叔的身份亲自摄政。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便怀疑他要篡夺成王的王位,于是纠结武庚作乱,周公就剿灭了他们。
而燕召公与周武王同姓,武王克殷便封他于北燕。在成王时,召王为三公:自陜以西,召公主之;自陜以东,周公主之。召公也曾怀疑周公摄政的良苦用心,便写信质疑,周公给他作出解释。从此,二公各司其职,开启了周初时期周召共和的成康之治。
八、召公和周公谁厉害?
召公和周公比厉害。当然是周公厉害。召公差一些。周公帮助哥哥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。在周武王死后,周公帮助侄子周成王重新定国策,维护周朝统治,完成周礼的形成。
召公主要的是维护周王朝的内部管理,从国家内部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,也是很好的完成对周朝体系完整表现。召公和周公都是杰出人物。
九、召公读zhao还是shao?
读shao。
召shao
召(拼音:zhào、shào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(常用字) 。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,古字形从口刀声,本义指召唤、叫人来,特指君王唤使臣下,又指长辈呼叫晚辈。由召唤引申为招致、导致,此义后用"招"表示。以上义读zhào。召(Shào)曾是周文王的儿子召公奭的封邑,后用为姓。
十、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
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
引言
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,其中召公谏厉王止谤就是一则在政治智慧和公正不阿的代表。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,揭示了召公的聪明才智以及对社会稳定的重视。
典故背景
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。各个诸侯国之间争斗不休,社会秩序混乱,言论自由泛滥。当时的斟酌,厉王执掌政权,他为人暴虐,专横跋扈,对待百姓和贤臣都毫不留情。
厉王的行为
厉王在位期间,虐待百姓,轻视贤臣,并且经常听信谗言恣意妄行。他甚至容忍大臣之间互相诽谤中伤的行为。这种荒唐的行为使得国家内外都陷入困境,人民生活艰难,百姓怨声载道。
召公的勇气
就在这个时候,一个叫召公的贤人站了出来。召公才高八斗,非常聪明睿智,他深知厉王的行为对国家的危害。于是,他决定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。
召公谏言
一天,召公有机会面见厉王,他毫不犹豫地直言不讳地批评厉王的荒唐行为。他指出厉王的暴虐行为已经让百姓疾苦不堪,国家面临危机。更重要的是,他用事实和道理告诉厉王,容忍大臣相互诽谤中伤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,国家的衰败。
召公的分析
召公深谙社会的运行规律,他告诉厉王,任由谣言和诽谤横行,会导致人民的恐慌和不安。诽谤可以让忠良之士沉默,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,这将使得国家失去了应有的智慧和力量。而且,诽谤还会破坏君臣之间的信任,使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理。
厉王的反应
听到召公的谏言,厉王非常震怒和不悦。他本来就不喜欢别人指责自己,更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劝告。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宰,不需要召公这个小人物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。
召公谏止谤言
尽管召公知道自己的劝告可能会让厉王生气,但他并没有退缩。召公坚持表示,如果厉王不能停止听信谣言和容忍大臣互相中伤,国家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。他引用了历史上的案例和智慧的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
厉王的思考
尽管厉王对召公的劝告感到非常不悦,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一直无视事实和道理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思考召公所说的话。虽然他不愿意承认召公是正确的,但他觉得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政治策略和行为方式。
厉王的改变
厉王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,他开始听取真实的情况和意见,不再盲目听信谣言。他重用贤臣,建立公正和高效的政府机构。国家逐渐恢复了稳定和繁荣。
结语
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,不仅体现了召公的聪明才智和勇气,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稳定和公正的渴望。这个典故教导我们,一个政府应该重视言论自由,但也要有限度地控制和引导言论的流动,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。